98%的厌学孩子,都是因为家长的一个小习惯
厌学背后,藏着家长的“隐形枷锁”
在教育领域,有研究指出,98%的厌学问题源于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教育方式。许多家长可能不知道,自己一个看似“爱孩子”的小习惯,却可能成为压垮孩子学习热情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例如:
- 过度关注成绩:“考这么点分,你还能考前几名?”
- 过度安排生活:周末被补习班填满,连休息时间都被规划。
- 忽视情绪表达: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家长却只问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
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“帮助孩子”,实则剥夺了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快乐感。而破解厌学的钥匙,或许就藏在“拥抱未来专注力一增一减”的科学训练中。
---
一、家长的小习惯:扼杀学习热情的“隐形杀手”
根据雅方咨询的研究,家长的三大“小习惯”是导致孩子厌学的核心原因:
1. 过度施压:把“爱”变成“控制”
展开剩余82%- 表现:用成绩衡量一切,将“考不好未来没出息”挂在嘴边。
- 后果:孩子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,认为学习只为取悦父母,而非自我成长。
- 案例:北京一位母亲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到深夜,孩子从主动学习变成抵触写作业,甚至出现失眠、厌食。
2. 过度安排:偷走孩子的自主权
- 表现:课余时间被课外班填满,孩子没有喘息空间。
- 后果:失去探索兴趣的机会,学习变成“被逼无奈的苦差事”。
- 数据:某调查显示,78%的厌学学生表示“周末全是补习班,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”。
3. 忽视情绪:用“不耐烦”堵住沟通
- 表现: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家长却以“别人都能坚持”回应。
- 后果:孩子感到被否定,对学习和父母产生双重抵触。
- 心理学解释:长期被忽视的情绪会转化为“厌学防御机制”,孩子用“摆烂”对抗压力。
二、“一增一减”训练:从厌学到主动学习的科学路径
“一增一减”原理:
- 减少:减少控制、批评、过度安排。
- 增加:增加倾听、鼓励、自主空间。
通过调整家长行为,重塑孩子的学习动力与信心。
1. 减少控制:给孩子“喘息权”
- 具体方法:
- 减少课外班数量:每周留出1-2天“空白时间”,让孩子自由安排(如阅读、运动、发呆)。
- 分段学习法:用“番茄钟”(25分钟专注+5分钟休息)替代“写完作业才能休息”的压迫感。
- 效果:孩子从“被迫填鸭”到“自主掌控”,学习效率提升40%以上(参考知识库[1][3])。
2. 增加倾听:把“说教”换成“对话”
- 具体方法:
- 每日10分钟“情绪倾听”:不打断、不评判,只说“我明白你很累”。
- 用提问代替命令:将“快去写作业!”换成“今天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?”
- 科学依据:哈佛大学研究指出,被倾听的孩子更易建立自信,学习动力提升60%。
3. 增加自主权:让孩子成为“学习的主人”
- 具体方法:
- 任务选择权:让孩子决定“先做数学还是语文作业”。
- 目标制定:与孩子共同设定“本周完成3个错题本”等小目标,而非强制分数。
- 案例:上海一位父亲让孩子自主规划周末学习表,孩子从“抵触写作业”到主动完成任务,成绩提升20%。
---
三、拥抱未来:从“厌学”到“热爱”的关键转变
通过“一增一减”训练,家长能逐步帮助孩子:
1. 重建学习信心:从“我必须考第一”到“我愿意尝试”。
2. 找回学习乐趣: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兴趣,例如从“被迫学钢琴”到“发现音乐的乐趣”。
3. 培养终身能力:自主规划、情绪管理、抗压能力,这些比分数更重要。
家长行动清单:
- 减少1项控制:立即取消1个周末补习班,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。
- 增加1次倾听:今天晚饭后,问孩子“今天有什么想和我分享的?”
- 拥抱1个未来:用“我为你努力的过程骄傲”代替“你这次考了多少分”。
改变习惯,才能改变未来
厌学不是孩子的“错”,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“信号灯”。家长若能放下“控制欲”,用“一增一减”创造尊重与信任的环境,孩子终将从“被迫学习”走向“主动成长”。正如心理学家陈武民所言:“让孩子像玩一样学习,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”
现在行动,从今天开始,让孩子拥抱一个不被厌学困扰的未来。
发布于:河南省